【被害人與有過失,法院得減輕或免除加害人之賠償責任,此項基於過失相抵之責任減輕或免除,為抗辯權之一種,亦可使請求權全部或一部為之消滅】損害之發生或擴大,被害人與有過失者,法院得減輕賠償金額,或免除之。重大之損害原因,為債務人所不及知,而被害人不預促其注意或怠於避免或減少損害者,為與有過失。前二項之規定,於被害人之代理人或使用人與有過失者,準用之。為民法第217條與有過失之減輕或免除加害人賠償責任之規定。損害之發生或擴大,被害人有過失者(共同過失),若使加害人負全部之損害賠償責任,似失諸酷,應由法院斟酌情形,減輕或免除其賠償責任,即被害人有怠於適當之注意,或怠於避免損害及減少損害應盡之方法,為與有過失(立法理由參照)。次,按民法第217條第1項規定,損害之發生或擴大,被害人與有過失者,法院得減輕賠償金額或免除之。此項規定之適用,原不以侵權行為之法定損害賠償請求權為限,即契約所定之損害賠償,除有反對之特約外,於計算賠償金額時亦難謂無其適用,且此項基於過失相抵之責任減輕或免除,非僅視為抗辯之一種,亦可使請求權全部或一部為之消滅,故債務人就此得為提起確認之訴之標的,法院對於賠償金額減至何程度,抑為完全免除,雖有裁量之自由,但應斟酌雙方原因力之強弱與過失之輕重以定之(最高法院54年度台上字第2433號判例參照)。則,按債務人因債務不履行,致債權人之人格權受侵害者,準用第192條至第195條及第197條之規定,負損害賠償責任,民法第227條之1定有明文。查被害人於事實審雖主張依民法第184條、第227條第2項規定請求加害人賠償減少勞動能力之損害及精神慰撫金等語。惟民法第227條第2項規定之損害係指給付不能或給付遲延以外之損害,不包含人格權受侵害之賠償,此觀該條規定即明。被害人於事實審已主張因加害人之不完全給付,致其受有減少勞動能力之損害等情,核屬請求因加害人債務不履行而致其人格權受侵害之賠償。原審本於法官適用法律之權責,適用民法第227條之1規定,自無不合。又被害人起訴時主張其得請求985萬3,057元,其聲明請求加害人給付300萬元,原審綜合全辯論意旨,認其得請求之金額為882萬8,626元,惟與有過失,應負百分之50過失責任,而減輕加害人應賠償金額為441萬4,313元。再依首開規定,該請求權時效應準用同法第第197條規定,被害人逾300萬元本息之擴張請求部分,因逾2年時效而消滅,因此據為兩造各自不利之判斷,於法尚無違誤(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834號民事判決參照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