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法第344條規定:乘他人急迫、輕率、無經驗或難以求助之處境,貸以金錢或其他物品,而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者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。前項重利,包括手續費、保管費、違約金及其他與借貸相關之費用。及同法第344條之1第1項又規定:以強暴、脅迫、恐嚇、侵入住宅、傷害、毀損、監控或其他足以使人心生畏懼之方法取得前條第一項之重利者,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,得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。此為目前實務常見的重利罪明文。亦即要符合重利罪要件,必須是貸與人利用借用人因為緊急迫切需用金錢或其他物品,輕忽草率且欠缺事務處理經驗之情形下,或因求助無門的處境時,雙方成立消費借貸契約,且約定高於法定年利率的百分之二十,致違反民法第205條法定最高利率之規定時,且與原本顯不相當者,始能認定貸與人可能觸犯重利罪;故苟未乘人急迫、輕率或無經驗,縱取得與原本顯不相當之重利,仍難令負重利罪責(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4382號判決參照)。按借用人與貸與人間之約定利率雖高達36500%,但借用人於借款當下,如已知悉借款利率顯遠逾一般金融機構或民間之借貸行情,卻仍執意向貸與人借款,即難認借用人於借款當時並無支付高額利息予貸與人之意願。且如借用人一向有與金融機構往來、借貸之經驗,案發當時之信用狀況尚佳,有足夠餘額可供借貸
,並已知悉貸與人放款利息遠高於尋常,要難認借用人當時確屬無經驗之人,或其以與原本顯不相當之利息約定向貸與人借款,且借用人於本件之借款並非僅因自身金錢需求,更難謂係在急迫、輕率或無經驗之狀態下所做決定,難據此認為貸與人犯重利罪(台灣基隆地方法院103年度易字第457號判決參照,本案發生於刑法第344條修法之前,故適用行為當時;或有利於行為人的法律)。由此,縱使約定利率高於法定最高年利率20%,如未符合刑法第344條之構成要件,尚難論以重利罪。惟借用人得依民法第205條之規定主張超過年利率20%之利息,貸與人無請求權,如已給付,得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。